首页 巴中投资 余熙,中拉“民间使者”这样...

余熙,中拉“民间使者”这样搭建起交流桥梁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知名公共外交活动家、《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余熙以自费等方式,跑遍拉美11个国家,出版7部拉美国别的主题著作。2021年5月,余熙推出了自己的第29部专著——36万字、1000幅图片的文献型兼纪实性图文新著《乌拉圭,天然至上》。3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墨西哥、巴西、牙买加、哥伦比亚、智利等11个拉美国家,其中多部著作为中拉读者打开相互了解的精神之窗。余熙为何“钟情”拉美?又是如何搭建起中拉交流与合作的桥梁?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余熙讲述了他眼中的拉美及中拉民心相通的故事。

2016年,余熙在阿根廷进行演讲,特意将两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物进行对比,引导和提升听众了解中国的兴趣。例如,他将阿根廷和中国街头售卖棉花糖的图景并列赏析,由此引出两国社会民俗的异同;再如,引用民间传说——“若从科尔多瓦市往地心钻个洞,地球对面出口就是中国的武汉市”,以此拉近当地听众与中国的情感距离。

在巴西和牙买加,余熙向听众展示了数十幅包含当代中国女性和青年形象的油画。他以画家的视角,在分析美学意义的同时,阐释背后的社会背景,将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日益进步的中国介绍给当地民众。

在余熙看来,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讲好人的故事。“人类情感都是相通的,能快速有效地将中国故事讲进拉美人民的心,我常用的方式就是演讲。”余熙说,30多年来,他已在六大洲讲述中国故事200多场,其中拉美就有百余场。

在余熙看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同拉美人民间的相互关切和交流越来越密切,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加持,更令中拉关系不断发展。

在余熙新著《乌拉圭,天然至上》中,乌拉圭前总统何塞·穆希卡以西班牙文写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落款为“录自革命导师毛”。

“那是2009年首次赴乌拉圭开展民间外交时,穆希卡总统亲笔写下的。”余熙回忆,正是那次会面让他了解到这位乌拉圭领袖的“中国情结”。原来,年轻时期的穆希卡曾在北京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一特殊经历使他对这个东方国度产生极大兴趣,甚至尝试着阅读孔子的文章和毛泽东的著作,以品味中华文化的精髓。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令余熙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再赴乌拉圭时,在派桑杜省省长阿科斯塔的办公室,由余熙在武汉书写并赠送给对方的书法作品“勤”字,被悬挂在醒目位置。“汉字书法既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也是友谊传播的纽带。”余熙说。

每到一个国家,余熙总会深入了解当地华侨华人生存状况。“拉美华人华侨群体是中拉交流的生力军,潜力巨大,作用独特而显著。”余熙介绍说,通过对各国侨界的采访,实地了解到在巴拿马运河奋斗史、古巴独立战争史以及旅居牙买加、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的华人华侨谋生创业史中,无不呈现华侨同胞奋斗史。

在古巴哈瓦那,“古巴华侨纪功碑”上用西班牙文镌刻的“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令余熙印象深刻。这座碑是为纪念旅古华侨在19世纪末古巴人民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中所作贡献而立,现已成为中古两国传统友谊历久弥新的见证。

“如今在拉美的华人华侨对侨居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不可小觑。”余熙介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华侨华人在拉美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迅速提高。他举例说,华文媒体如今在拉美主流社会的影响力正在愈发凸显,并且备受研习中文的当地学生热捧。

余熙介绍,在巴拿马城新老唐人街,由中国人开设的大型超市和豪华餐厅鳞次栉比。每年中国传统节庆日,各大侨团便会组织华人以各种仪式祭奠先祖、缅怀同胞……这些活动也愈来愈多地吸引着当地政界和文化界人士踊跃参与,成为侨居国民众认识中国的生动舞台。

回顾在拉美从事民间外交,余熙颇有感触:“今天的拉美人民,正不断加深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中拉互联互通、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愈来愈被接受。而中拉民间文化交流与公共外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愈发魅力独特,大有可为!”

没有评论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

退出移动版
启动通知 OK 不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