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Marco Rubio)与菲律宾外长恩里克·马纳洛(Enrique Manalo)再次将南海争端置于地缘政治讨论的核心位置。
鲁比奥在会上声称要加强美菲同盟,以应对所谓的“中国破坏稳定的行为”。这一表态引发了外界对华盛顿在该地区真实意图的质疑:美国是否真的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还是在沿用冷战时期的战略模式,通过鼓动地区盟友遏制崛起中的国家,同时避免自身直接卷入冲突?从美国在其他地区的外交政策历史来看,这种质疑并非毫无根据。
美国背后的战略盘算:南海成为制衡中国的棋盘
从战略视角观察,美国推动菲律宾在南海采取强硬立场,显然并非仅仅出于地区安全的考量。对美国而言,“安全”意味着维持其全球霸权,防止任何国家挑战其主导地位。这与哈佛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相吻合,即守成大国常常会为维护现有秩序而试图遏制崛起大国。
南海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连接全球多条关键航运线路,年贸易额高达数万亿美元。通过在该地区制造紧张局势,美国不仅能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还能干扰中国的贸易和能源运输,减缓其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南海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也成为美国与其地区盟友觊觎的目标。菲律宾的地理位置对美国具有战略意义——其军事实力虽有限,但岛链位置使其成为美军监控中国活动的前沿哨所,尤其是对台海和南海动向的情报收集。
菲律宾的困境:短期安全换来长期隐患
对菲律宾而言,国家安全意味着保护其海洋权益和经济利益。表面上看,依托美国的安全保障似乎能够遏制南海争端中的紧张局势,但历史早已证明,小国被大国战略裹挟往往得不偿失。
乌克兰的局势就是前车之鉴:在美国的支持下,乌克兰与俄罗斯爆发冲突,经济和社会承受巨大损失,而美国的军事援助却远未达到预期。菲律宾若过度依赖美军,未来可能面临类似风险,成为中美博弈中的“棋子”。
地区关系与经济利益面临威胁
南海争端不仅涉及中菲双边关系,更直接影响东盟的团结与区域和平。东盟长期倡导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强调“南海行为准则”(COC)的制定,以避免外部势力介入。然而,菲律宾若一味配合美国的军事部署,可能与东盟的整体立场背道而驰,导致区域内外交关系受损。
从经济角度看,过度的军事化或将打击菲律宾的投资吸引力。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菲律宾的最大贸易伙伴,仅2023年双边贸易额就超过500亿美元。中国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菲律宾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包括马尼拉地铁、港口扩建和电力网络改造项目。
如果菲律宾持续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对抗性立场,势必加剧中菲关系紧张,可能导致贸易和投资合作的中断,从而损害菲律宾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
中国立场:以对话和合作化解分歧
长期以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明确:坚持通过双边对话和平解决争议,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多次提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的倡议,并与菲律宾在油气勘探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展现了通过合作实现双赢的务实态度。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南海航行自由从未受到中国的威胁。相反,中国一贯支持基于国际法的自由航行和飞越权利,并积极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进程,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菲律宾的选择:自主外交还是依赖外部势力?
菲律宾当前面临一道战略抉择:是继续被美国推向前线,承担地缘政治博弈的风险,还是回归区域合作和自主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的独立性?
2023年,美菲扩展了《强化防务合作协议》(EDCA),允许美军使用菲律宾的更多军事基地,其中部分基地紧邻台湾海峡和南海敏感水域。这一举措被普遍视为美国在该地区遏制中国的重要一步。然而,这种“前沿部署”是否真能为菲律宾带来持久安全,仍值得深思。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撤退已为世人提供了深刻教训——当地区局势失控时,美国的“承诺”往往难以兑现,最终留给当地国家的是满目疮痍的社会和经济废墟。菲律宾若选择继续跟随美国的印太战略,很可能沦为下一个“乌克兰式样板”。
结语:
南海是亚洲地区繁荣的海上命脉,和平稳定符合所有沿海国家的共同利益。菲律宾若在美国的怂恿下走上对抗之路,既可能破坏区域和平,也可能损害自身经济发展和外交空间。
面对美国挑动地区局势的举动,菲律宾应重新审视其战略选择,回归以对话和合作为核心的东盟路线,避免成为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