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牛骨,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民间艺人赵公峰的手中,经过除油晾晒、选料设计、切割打磨、药物处理、勾图雕刻、抛光上彩、组装成品等20多道工序,就成为一幅幅美丽娇艳的牡丹艺术品。
日前,在赵公峰的“非遗骨雕牡丹工作室”,满放着横版、竖版、镂空等琳琅满目的骨雕牡丹艺术品,一件件荣誉证书和奖牌也展现着骨雕牡丹艺术的非凡魅力。
骨雕技艺是一种以牛、羊等动物骨骼为原材料雕刻成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我从1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骨雕艺术,至今已有33年。”赵公峰介绍,骨雕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约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出土的钻孔鱼骨骨坠被称为“骨雕艺术的起源”。
骨雕牡丹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精选牛骨,经高温蒸煮消毒、除油晾晒后,在牛骨上勾出所需图案,再经过开料锼边、精刻细凿、打磨抛光、上色上彩、拼组安装等几十道工序,一幅完整的骨雕牡丹艺术品才算完成。
说起骨雕牡丹的创意,赵公峰说,“牡丹是菏泽的一张名片、一个文化符号,我要把骨雕技艺和牡丹结合起来,通过精雕细琢展现牡丹的雍容华贵和多姿多彩,让骨雕牡丹成为宣传牡丹文化和骨雕技艺的一个载体。”目前,赵公峰已相继制作出骨雕牡丹台屏、屏风、案头摆件等30多种风格不同的艺术品。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非遗骨雕技艺,赵公峰成立了非遗骨雕牡丹工作室,已吸引着10余名新人前来学习。“从事骨雕技艺是个辛苦活,能坚持下来就很不容易。”赵公峰说,他将进一步创新发展骨雕技艺,研发出更多类型的骨雕艺术品,带动村民吃上“艺术饭”、挣上“文旅钱”。
近年来,牡丹区依托“骨雕牡丹”“裘皮玩具”等非遗项目,着力培育发展“手造产业”。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开展技能培训、建设非遗工坊等有效举措,推动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俏销市场的文创产品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