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苏侨情” 2025海外华文媒体看江苏|陈顺祥:“中国标准”与“非洲共生”,以侨商力量赋能非洲基建

编者按

千年丝路,潮涌东方。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无数江苏籍海外侨胞凭借拼搏精神、卓越智慧和桑梓情怀,在异国他乡奋力打拼,不仅实现了个人事业的腾飞,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纽带。

从南洋商埠到非洲热土,从欧陆腹地到拉美港湾,这群江苏儿女用脚步丈量世界,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基因播撒在异国他乡的沃土上。即日起,江苏省侨联携手新华日报同心圆创新中心、江苏省侨联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国际传播专委会联合推出“丝路苏侨情”2025海外华文媒体看江苏系列报道,选取5位江苏籍侨胞,通过海外华文媒体视角,专栏呈现他们搏击风浪的创业故事,记录他们润物无声的文化坚守,聆听他们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关注我们,共赏这新时代“驼铃帆影”的美好蓝图,见证这血脉相连的江苏力量在大时代经纬中书写共商共建共享的壮丽篇章。

(图:省侨联文化交流部)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城市天际线中,一座座由中国企业承建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成为中非合作的生动注脚。作为东部非洲中国总商会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东非分会常务副主席、肯尼亚瑞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顺祥正与广大侨商群体一起,以“江苏智造”为纽带,在非洲大陆书写着从基建输出到标准共建的新篇章。近日,受江苏省侨联委托,《非洲华侨周报》记者张月专访了陈顺祥,揭秘其从“项目落地”到“标准输出”的实践路径,以及他对中非合作的未来愿景。

蒙内铁路:中国标准破局的“里程碑之战”

蒙内铁路的建设堪称中非合作史上的“教科书级案例”。肯尼亚瑞吉工程建筑公司参与蒙内铁路多标段的桩基施工。期间,陈顺祥和施工团队不断克服沿线地质难题,为工程建设扎下一根根坚实桩基。但是,项目最初的建设颇有争议,陈顺祥回忆道:“初期,西方媒体声称中国标准‘不符合国际规范’,甚至造谣我们‘掠夺资源’。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企业不仅建得好,运营也非常成功。通车后,乘客甚多,而且现在周边国家也商量要接入同一标准的铁路。”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第一次不用通过欧洲认证,以自己的标准走出去的生动案例。

“实践证明,我们按照中国标准设计、建造、验收、整体输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果还更好。”采访中陈顺祥自豪地表示。多年来,他持续深耕肯尼亚,陆续参与内马铁路一期、内罗毕快速路等一大批项目的桩基工程,见证了中国标准在非洲大地深扎根、结硕果。

(图:省侨联文化交流部)

“非洲基建江苏方案”:平台化整合重塑价值链

作为商会负责人,陈顺祥创新性提出“非洲基建江苏方案”,通过资源整合、标准输出、本地共生三大支点,把技术、设备、管理、培训、后期维保打包成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整体方案。将“江苏产业链”转化为“非洲价值链”。

“我们不是简单地输出技术,而是打造‘中国系统 + 非洲需求’的定制方案。”陈顺祥透露,商会已建立“苏商资源共享平台”,涵盖200余家会员企业,涉及建筑、制造、金融等多个领域。蒙内铁路、莱基深水港这种大型项目,就是该模式的成功体现。“广大侨商不只是施工队,我们希望成为提供中国系统方案的综合性力量。”陈顺祥表示。

(图:省侨联文化交流部)

文化融合:从“精益管理”到“共生生态”

作为在海外打拼的江苏人,陈顺祥认为,“苏商精神”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实业为本、敢为人先、诚信务实、兼容并蓄。这些精神在非洲也适用,但不能照搬,而要融合。在非洲15年的深耕中,陈顺祥深刻理解“入乡随俗”的重要性。他的公司创新推出“双轨制管理”:一方面保留中国工程的计划性与标准化,另一方面融入非洲本地文化和灵活性。

陈顺祥表示,推动江苏智能建造装备在非洲落地,能够帮助江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也为非洲建筑业发展带来技术支持。第一要加强与非洲政府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政策;第二要与本地企业联合研发适应市场的产品;第三要建设示范项目,比如学校、医院、住宅等,展示江苏装备实力;第四要品牌建设,让“江苏制造”在非洲有口碑。“我也建议江苏企业之间组成‘技术出海联合体’,集中力量出海,不再各自为战。企业、高校、政府联动,才能在海外打下稳固基础。”

陈顺祥透露,面对非洲数字化转型浪潮,公司将在未来五年布局数据中心、智慧港口、绿色建筑等领域,并联动江苏的数字经济企业参与项目当中。

(图:省侨联文化交流部)

讲好“江苏故事”:从基建到文化的双向奔赴

为打破西方对中非合作的固有印象,陈顺祥表示,希望能在江苏相关部门帮助下建立“全球苏商基建品牌”,联合国内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开展“非洲江苏建造日志”系列宣传报道,一方面展示工程成果,讲述企业在住在国的生活、文化融合的故事,另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江苏企业的力量和文化,吸引更多的资源、人才、合作。

对于即将投身非洲的新侨,陈顺祥强调:“非洲不是淘金地,而是成长的主战场,年轻一代要带着‘共建、共享’的心态到非洲来。”同时,他表示,非洲是未来的增量市场,中国有产能、有技术、有体系。国内同胞特别是新苏商要敢走出来,要有国际视野,也要能深入社区,理解文化,建立信任。

从蒙内铁路的钢铁动脉,到数字丝路的智慧光芒,陈顺祥与广大侨胞用实践诠释着中非合作的真谛——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正如他所言:“我们不仅要留下物理工程,更要播撒发展的种子。”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大陆上,无数海外侨胞正以“扎根非洲、服务非洲、共赢非洲”的姿态,书写着属于中非的共同未来。

(《非洲华侨周报》记者张月/文)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