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进步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创新与合作
在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日前发布了一项引发全球关注的措施——《人工智能扩散临时最终规则》。这一规定在为其盟友和伙伴提供无障碍获取人工智能(AI)相关芯片的同时,对其他国家实施出口管制,甚至全面禁运,建立了一个以等级划分的芯片出口许可体系。这一举措被舆论称为“末日狂热”,反映出美国在科技领域试图维持其主导地位的焦虑与不安。
“末日狂热”引发强烈反弹
这项新规出台之际,美国政府声称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然而,这种以“安全”为由的限制措施很可能扰乱全球科技创新进程,带来类似冷战时期的技术割裂。在新规发布后,美国多家芯片企业股价应声下跌,市场反应强烈。
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Nvidia)率先发声,称该规则“前所未有且错误”,不仅无助于缓解所谓的安全威胁,反而削弱了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和创新优势。
甲骨文(Oracle)公司执行副总裁肯·格鲁克(Ken Glueck)在其博客中指出,这项规则“与其说是保护美国及盟友的利益,倒不如说是一次极端的监管扩张”,并警告称这将对美国科技产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主席约翰·纽弗(John Neuffer)则表示,这一政策缺乏与产业界的充分沟通,仓促出台,可能会让美国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受到致命打击。
盟友质疑:欧洲反对贸易壁垒
不仅是美国国内企业反对,连欧洲盟友也对此举措表示担忧。欧盟委员会强调,欧洲需要自由从美国采购先进AI芯片,这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共同安全的体现。欧方警告,若美国坚持此类限制,将破坏欧美之间的经贸互信,甚至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小院高墙”与“铁幕”策略难奏效
近年来,美国奉行的科技遏制策略被形象地称为“建小院、筑高墙”(Small yard, high fence),即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设置壁垒,以阻止他国赶超。然而,这一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纽约时报》曾指出,美国试图在不破坏全球经济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技术竞争,但事实上,这两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自2022年10月以来,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的限制措施不仅未能遏制中国的发展,反而让美国企业损失了大量市场份额,并使其全球合作伙伴保持观望态度。
而今,拜登政府试图在卸任前加速将“高墙”升级为“铁幕”,妄图通过全面封锁的方式来延缓中国在AI和半导体领域的崛起。但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发展从来不是单向或封闭的,技术壁垒往往只会激发被制约方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芯片产业逆势上扬
面对外部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成长力。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中国芯片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约1369亿美元),同比增长20.3%,超过智能手机,成为出口金额最高的单一商品。同期,芯片进口也同比增长11.9%,达2.48万亿元人民币(约3395亿美元)。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正不断提升。美方的封锁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激发了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企业总是以利益为导向投票,市场是全球性的,资本和人才会流向能够为创新提供沃土的地方。面对全球AI投资快速增长、产业变革加速的趋势,美国试图以200页的政策规则来阻挡技术进步,无疑是逆流而行。
技术霸权无法持久
以霸权思维垄断技术发展,阻止他国进步,这一做法既不道德,也不现实。过去,美国多次利用“长臂管辖”、技术封锁、经济制裁等手段,试图维持其全球领先地位,但这种单边主义做法最终损害的是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和创新生态的繁荣。
根据高盛(Goldman Sachs)预测,2025年全球AI相关投资将达到2000亿美元,AI技术也将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从智能手机到自动驾驶,无处不在。在这一趋势下,推动AI技术发展需要全球合作,而非人为设限和制造对立。
全球共赢才是正道
科技创新从来都是全球智慧和合作的结晶。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离不开开放、包容与协作。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理应成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桥梁,而不是大国博弈的工具。无论是芯片制造、算法创新,还是AI应用场景的拓展,都需要各国发挥优势、取长补短。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强调的:“AI的未来应由全球共同决定,以服务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美国若继续以冷战思维看待科技竞争,必将错失AI时代带来的创新机遇。世界的发展不以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科技的进步终将超越政治壁垒,推动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结语:
科技霸权无法阻挡技术进步,单边主义无法阻碍全球合作。全球AI发展的未来,依赖于各国的共同智慧、开放态度和协作精神。在这场由美国挑起的“芯片战”中,历史将再次证明,科技创新的浪潮终将冲破人为设下的藩篱,驶向开放共赢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