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医疗贸易争端升级,中国限制采购欧盟医疗设备

回应欧盟限制中企投标,中国设定新门槛,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升温

(图片来源:吴轶 / Unsplash)

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互联的当下,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正迅速从电动车、烈酒领域扩展至医疗健康产业。7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将对来自欧盟、单笔金额高于630万美元的医疗设备采购设置限制,作为对欧方此前不公平招标政策的对等回应。

这项新措施意味着,欧盟制造或含欧盟关键零部件的高值医疗设备将难以进入中国政府采购系统,影响范围涵盖影像诊断设备、体外诊断仪器和高端手术机器人等。

争端缘起:欧盟限制中企参与招标

这场争端的导火索,是欧盟委员会6月通过的一项针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性条款。欧盟以“中国企业无法为欧洲企业在华提供平等待遇”为由,决定限制中企参与其境内价值较高的医疗设备政府招标项目。

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随后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欧盟此举违反世贸组织原则,损害了全球医疗产品供应链的稳定与公平。如今中方出手反制,标志着这场“技术性”贸易摩擦正式进入双向制裁阶段。

电动车与白兰地之外,健康领域成新焦点

这并非中欧间近期唯一的贸易矛盾。此前欧盟以“补贴过多”为由,对中国电动车征收临时性关税;中国则回击,宣布对来自法国等国的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

而医疗设备——一个长期被视为高度依赖质量、信誉和供应链安全的行业——正在成为新一轮战略摩擦的焦点,尤其是在全球经历新冠疫情之后,各国对医疗资源与供应自主权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

中欧峰会临近,谈判窗口仍在

尽管摩擦升级,但中欧双方仍保持沟通窗口。本月下旬,两大经济体预计将在布鲁塞尔举行高级别会晤,讨论贸易、科技和绿色转型等议题。观察人士指出,医疗设备争端很可能被列为优先议程之一。

欧盟内部对此也出现不同声音。一些成员国担心过度“经济安全化”将影响本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中国也希望通过对等谈判,推动构建更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全球华人视角:警惕“健康民族主义”的蔓延

对于身处海外的华人群体来说,这场中欧贸易纷争不仅是外交新闻,更关乎日常生活。医疗设备领域的摩擦可能引发“健康民族主义”倾向,加剧技术脱钩,甚至影响跨境就医、器械采购和科研合作。

正如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家林永强所言:“当前各国强调供应链安全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将医疗健康武器化,只会带来双输结果。”

未来几周,业界将密切关注中欧峰会能否为当前局势降温。在此之前,医疗设备制造商、医院采购方和全球患者都必须做好“多选项应对”的准备。

贸易风云再起,健康产业何去何从,仍需中欧共同书写答案。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