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之间,中国人“喝掉”了四个英格兰的咖啡消费量。这不是夸张的数据,而是对中国咖啡市场迅猛增长的真实写照。随着咖啡文化在中国一线到三线城市迅速扩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咖啡消费国之一,仅次于美国,在专营咖啡店数量上已位列全球第二。
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咖啡消费量平均增长超过15%。在2023年底,中国咖啡门店总数超过49万家,几乎是五年前的两倍,等于在五年内新增了相当于“四个英格兰”的市场容量。
“冷咖啡”热浪,中国年轻人主导市场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传统热咖啡,中国市场正在见证“冷萃咖啡”和“即饮咖啡”消费的爆炸性增长。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选择在夏季或健身后饮用低糖、低热量的冷咖啡,作为更健康、更清爽的替代品。
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为例,这家本土连锁品牌以其快速扩张和创新饮品频频登上热搜,仅2023年就新增门店超过6000家。瑞幸还与可口可乐等跨国品牌进行联名,推出“气泡冷萃”“椰乳拿铁”等独具中国口味的新品,牢牢抓住了“Z世代”的心。
中国“精品咖啡”文化也在悄然壮大。越来越多的本地品牌在模仿意式、美式风格基础上,融入云南小粒咖啡豆、东方草本香料等本土元素,形成独特的风味体系。
从种植到消费,中国咖啡走向自主化链条
中国不仅在咖啡消费端发力,在产业链的上游也不断强化自主能力。以云南省为代表的咖啡种植区正在吸引全球关注,普洱、保山等地的阿拉比卡豆种已进入国际精品市场。
中国政府亦在多个层面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产品附加值提升,通过推广本土品牌和加大对咖啡产业带的投资,使中国咖啡逐渐摆脱对进口豆的依赖,并参与到国际咖啡定价与标准制定中。
在巴西、哥伦比亚、越南等传统咖啡出口国眼中,中国不再只是买家,更是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与市场引擎。中国企业与巴西的合作也日益频繁,不仅在采购端,更在咖啡加工、品牌包装和市场拓展方面形成互动,为“中巴农产品合作”打开新空间。
咖啡之外,是全球化的生活方式认同
咖啡在中国的流行,早已超越了饮品本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从“手冲课堂”到“咖啡露营”,“第三空间”理念逐渐渗透进都市节奏;从写字楼白领到高校学生,咖啡店成为社交、工作与灵感的交汇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引进了全球咖啡文化,更重构了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而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眼中,这场“咖啡热”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归属的变迁——连接东西方、现代与传统、个人与城市。
咖啡的香气,在中国已不再是外来风景,而是一种深植本土的日常记忆。随着市场继续扩张,中国或将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咖啡产业的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