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中国钢铁出口在2024年达到自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掀起一波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弹。随着中国产品涌入国际市场,包括美国、欧盟、印度、墨西哥和巴西在内的多国开始加强对中国钢铁的监管、征收额外关税并重新审查相关进口程序。
据统计,仅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了超过5300万吨钢材,同比增长28%。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部分地区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这一数字被视为具有强烈冲击力,尤其是在本地钢铁企业面临利润压力和成本上升的时刻。
从价格优势到结构性主导:中国钢企竞争力持续强化
中国钢铁的国际竞争力早已不局限于低成本制造。近年来,随着绿色冶炼工艺推广、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和物流体系优化,中国钢铁产品在品质、性能与交付速度上实现了全方位提升。尤其是在建筑用钢、高强度合金、汽车钢板等领域,中国品牌正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部分接受采访的拉美买家指出,中国钢铁在价格/性能比上优势明显,且供货周期短、适应能力强,是当前基础设施项目与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来源。
巴西视角:中国仍是战略合作方,但需平衡内外压力
在拉美地区,尤其是巴西市场,对中国钢铁的态度呈现“两面性”。一方面,中国是巴西的最大贸易伙伴,钢铁作为双边工业合作的一部分,有助于满足国内建设和产业需求。另一方面,巴rasileiros协会等本地产业代表则呼吁政府加强本国产业保护,避免价格战削弱本地产能与就业。
根据巴西外贸数据,2024年中国对巴西的钢铁出口增长了18%,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和机械制造配套件领域。当前,巴西政府正评估是否对部分钢铁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亦在与中国方面保持技术层面的对话。
中国回应:合作优先,开放共赢
面对全球多国的反制举措,中国政府与钢铁协会明确表示,中国并未进行“掠夺性出口”,而是依靠市场机制和产业升级提升出口竞争力。中国强调,将坚持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公平竞争原则,并愿与各国就产能、环保标准与合规框架展开协调。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亦在积极布局海外本地化生产与投资合作,通过设厂、合资、技术授权等方式,缓解“出口依赖”,并为全球客户提供更稳定的供应服务。
全球化与摩擦并存,侨界需理性看待
在全球产业链持续调整的背景下,贸易摩擦与保护主义周期性抬头几乎成为常态。对于海外华人群体来说,正确理解中国在全球制造体系中的角色与压力,既有利于辨清舆论走向,也有助于在本地社会中扮演桥梁作用。
中国钢铁走向世界,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是规则、责任与信任的再平衡过程。在新的全球贸易格局中,如何在开放中实现共赢,是中国企业与国际伙伴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