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间,中国从电动车电池领域的“后来者”,成长为全球无可争议的领跑者。2005年前后,全国仅有极少数企业涉足车用锂电池生产,如今中国已生产了全球逾四分之三的动力锂电池,并拥有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的多数席位,在全球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的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对比当年的起步阶段和如今的产业规模,这一“跃迁式发展”背后是长期规划、政策扶持与企业突破的综合结果。
不少观察认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中国切入这一赛道的关键节点。当时,约50辆搭载锂电池的电动公交车往返于各大场馆之间,成为“绿色奥运”的一张名片,也标志着中国首次较大规模地在公共交通中示范电动车应用。事实上,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起,相关科研团队就开始系统梳理国内锂电产业基础——当时行业体量有限,能够生产车用电池的企业屈指可数,整个链条远未成形。
真正支撑中国后来居上的,是一套贯穿多年的国家战略。2006年,中国发布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和“可充电电池”等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把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视为制造业升级的核心。此后,相继出台的“十城千辆”等推广项目,通过财政补贴、积分政策等手段,引导地方政府建设充电网络和配套基础设施,倒逼整车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布局。在政策护航和本土市场共同作用下,中国迅速形成了从材料、零部件到整车和充电系统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批中国企业抓住了难得的窗口期。当年主要为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提供电池的企业,逐渐切入动力电池赛道,依托庞大的国内需求拉升产能,在规模化生产中不断压缩成本;部分原本作为外资项目技术部门存在的团队,也在行业重组中实现本土化、独立化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和并购等方式吸收海外先进经验,在正负极材料、电解质配方、电池管理系统等环节持续迭代,形成了从技术到制造的综合优势。
相较之下,一些早早布局电动车和锂电技术的国家,在产业化过程中遭遇了政策摇摆、金融危机冲击以及传统能源利益掣肘等多重因素,错失构建完整产业链的最佳时机。中国则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策方向的连续性和产业布局的稳定性,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坚实土壤。对于身处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而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崛起不仅是一张新的“国家名片”,也正在通过产品、投资和技术合作影响所在国的汽车工业与能源结构,为全球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来自中国的现实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