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池工厂助力欧洲绿色转型,打造中欧合作新范式

从图林根到整个欧洲,中国技术正与欧洲制造深度融合,重塑新能源未来

(图片来源:新华社 / 张帆)

在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一座由中国企业宁德时代(CATL)投资建设的电池“超级工厂”,正悄然改变着欧洲能源版图。这家投入达18亿欧元的工厂,不仅是德国首个大规模电池生产基地,更成为中欧绿色合作的一个鲜活样本。

工厂自2022年底投产以来,每年可生产3,000万个电池单元,足以为约2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在欧洲汽车产业面临减碳压力的背景下,CATL提供了稳定高效的本地供应支持,成为众多欧洲车企绿色转型的关键合作伙伴。

融合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文化与信任

项目初期,大批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前往德国进行设备调试和本地员工培训。如今,随着生产线日渐成熟,工厂员工多数已由欧洲本地人组成,而中德员工混合编组的模式则成为日常运行常态。

“起初我对中国产品质量持保留态度,”一位模块组装技师Amjad Abdallah坦言,“但真正合作后,我看到了他们在系统设计和生产标准上的高水平。”

从生产线校准到系统维护,中欧工程师并肩作战,配合日益默契。车间中,德语与中文问候已成日常,而工厂外,当地公交线路新增直达路线,标识出现中德双语,小镇上的中餐馆、咖啡店也应运而生,真实展现了中国项目对当地经济和文化融合的正面推动。

绿色智造走进欧洲核心地带

这家图林根工厂不仅生产零碳电池,还实现了碳中和运营目标。整厂使用绿色电力,物流系统全面电动化,并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开发电池寿命预测模型,提升资源效率,延长使用周期,降低维护成本。

CATL发言人Caspar Spinnen表示:“这座工厂不仅体现了绿色制造,更展示了循环经济与国际合作如何共同推动可持续未来。”

德国汽车专家Dudenhoeffer指出:“中国电池制造商如今在电池化学、系统集成、回收与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已全面领先,为欧洲汽车产业注入关键技术。”

中资力量加速布局欧洲,推动区域协同升级

除了德国,CATL还在匈牙利、西班牙建设新厂;比亚迪、上汽、奇瑞等车企也在欧洲筹建整车装配基地或成立合资公司,推动从电池到整车的本地化运营。

在匈牙利,比亚迪正打造其在欧洲的首个整车生产基地;奇瑞与西班牙Ebro合作生产电动车;上汽也计划设立欧洲装配中心。随着这些项目的推进,中国品牌的电动车产品正逐步被欧洲消费者接受甚至喜爱。

战略协同超越政治分歧,中欧共筑绿色未来

中欧刚刚迎来建交50周年,两方领导人近期在北京举行了第25次中国—欧盟峰会,并联合发表气候变化声明,强调深化绿色合作对双方民众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联邦对外经济发展与外贸协会主席Michael Schumann认为:“这样的深层工业合作正在帮助中欧关系超越政治分歧,体现出长远信任与共享价值。”

Dudenhoeffer也指出:“中国企业具备高能效和先进制造优势,欧洲车企则在用户体验和设计上领先,这种互补性不仅实用,更具战略意义。”

从阿恩施塔特这座德国小城出发,一条中欧联合打造的绿色产业之路正逐步延伸——它连接着电动汽车、智能制造与全球绿色未来,也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在气候挑战与地缘紧张之际,真正能构建信任和改变世界的,是合作。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