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鲁太平洋沿岸,一条通往繁荣的新航道正悄然崛起。昌凯港,这座由中国与秘鲁携手建设的21世纪智能港口,正被誉为“新时代的印加之路”,为拉美国家打开一扇面向亚洲的新门户,也成为中国与拉美深化互联互通合作的典范。
2025年前五个月,昌凯港的多功能码头货运额突破7.77亿美元。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在6月表示,该港口项目预计将使秘鲁国内生产总值提高1.8个百分点,带来约45亿美元的经济增量,并创造约7,000个就业岗位。
从“圣路”到“智慧港”
500多年前,印加帝国通过Qhapaq Ñan(意为“圣路”)将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各个地区连接起来,推动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整合。而今,昌凯港正继承这一连接精神,在数字时代架设起一条新的“海陆丝绸之路”。
昌凯港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COSCO SHIPPING)主导开发,自2021年开工以来,不仅填补了秘鲁沿海缺乏大型港口的空白,也迅速提升了该国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战略地位。
港口采用全自动化集装箱吊装系统,配备低碳运输车队,全天候运营,并全面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成为拉美首个“绿色智慧港”。中秘两国员工共同参与管理与运营,推动技术本地化,培养出一批掌握智能设备的秘鲁青年。
亚洲—拉美新通道的“起点”
得益于昌凯港的启用,从南美到亚洲的海运时间已由33天缩短至23天,大幅提高了物流效率。例如,来自中国的电器品牌Indurama通过昌凯港每月平均接收400个集装箱,销量同比增长50%。厄瓜多尔的香蕉对华出口也因新航线而激增45%以上。
“昌凯港的建成不仅是中秘合作的成果,更是整个拉美地区融入亚洲市场的跳板。”秘鲁圣马尔科斯国立大学文化与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席路易斯·瓦斯克斯如是评价。
文化交融的桥梁
昌凯港并不仅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它还承担着连接中秘人民、加深文化理解的使命。在港口工作现场,记者看到许多秘鲁青年在中方工程师指导下操作智能机械,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不少中国员工也把秘鲁视为“第二故乡”,积极融入当地社区。
两国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2024年,库斯科印加博物馆举办了“阳光之光——古蜀文明与印加文明交流展”,吸引近8,000名观众。展览首次将中国文物带到安第斯文明的心脏,与印加遗物同台展出,引发热烈反响。
“过去我们只能在书上看到中国文化,现在它近在眼前。”秘鲁圣安东尼奥国立大学校长克鲁辛塔说。
中拉合作的新典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不断推进,昌凯港不仅成为中秘务实合作的重要成果,也为未来中拉在绿色发展、数字基础设施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了新的模式。它让人们看到,在21世纪的全球图景中,曾经的“世界边缘”也能成为“连接的中心”。
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而言,昌凯港是祖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缩影,是中国与世界“共建、共享”的真实写照。而这条新时代的“印加之路”,正在将中国与拉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向一个更加互联、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