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全球文明对话:为多极世界注入和平与多样性力量

北京部长级会议成为回应全球碎片化的重要平台,彰显中国建设性角色

(图片来源:新华社 / 陈忠浩)

7月10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论,重点解读正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国际意义。此次会议于7月10日至11日举行,吸引了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恰逢人类社会面临地缘政治冲突、文化认同危机和全球治理变局的关键时刻。

社论首先引用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开幕时致辞中的核心信息。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平等、对话和包容的文明观,并将携手各方推进全球文明倡议(GCI),通过文明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发展与安全新格局建设。

文章指出,此次会议不仅是全球合作协议(GCA)框架下的重要延伸,也与联合国近期设立的“国际文明对话日”形成呼应。全球面临的挑战包括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社会文化不平等现象加剧。文明对话因此成为破解这些困局的“良方”。

理解与交流:全球和平的基础

《环球时报》评论认为,当今很多国际矛盾的根源在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冲突。政治和经济对话固然重要,但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同样不可或缺。“战争往往始于误解,而和平则建立在理解之上。”社论如此总结。

文章特别强调,中国文明自古倡导兼收并蓄,提倡“和而不同”。引用古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社论指出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和平共处、相互借鉴。

这一理念,尤其对全球南方国家至关重要。在全球技术鸿沟与现代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多元文明共生有助于减少边缘化风险。

多极化时代需要文明平等

社论明确表示:多极化世界不应有文明优劣之分。“只有不同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构建更加民主和包容国际秩序的基础。

文章进一步指出,全球化经济促成了市场互联互通,但缺乏“价值观互联”。文明对话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把意识形态对立转化为合作共赢。尤其在美国特朗普政府鼓吹单边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际,中国推动的文明对话显得尤为珍贵。

中国的积极姿态:建设全球共生格局

除了北京部长级会议,《环球时报》还提到,中国近期在上海、浙江、山东、陕西和甘肃等地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让外方代表亲身感受中国文明的传统与现代融合。

社论总结认为,这种开放姿态展示了中国愿与全球文明积极互动的诚意。“举办高规格文明对话,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文明平等互鉴的坚定意愿。”未来,中国将在GCI框架下,继续倡导以相互尊重、文化理解和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国际合作。

在混乱中架桥:对话的深远意义

《环球时报》最后强调,越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越需要重视文明的桥梁作用。“在全球动荡时代搭建桥梁,正是本次文明对话的魅力与深远意义所在。”社论结尾明确表态:中国将坚定致力于构建一个多极、和谐、多元共生的世界格局。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