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商务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公告,正式将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核心制造技术纳入技术出口管制清单,引发国际广泛关注。根据CNN巴西频道报道,这项政策重点针对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稀土永磁体制造工艺、动力电池智能生产设备等关键领域,意在保障国家安全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公告强调,涉及出口的单位或个人需依法申请出口许可证,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向境外转移相关技术。政策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实施,适用于所有境内企业和中外合资机构。
中方立场:保护创新成果,维护核心竞争力
中国政府表示,此举符合《对外贸易法》《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现行法规,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的合理例外条款。商务部发言人指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但也必须守好科技安全底线,防范关键技术流失风险。”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动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中国在电池技术、稀土精炼和智能制造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引发欧美国家对中企“技术输出”的战略性关注。
对巴西影响几何?新能源合作或需重塑路径
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重要经贸伙伴之一,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密切。近年来,包括比亚迪、奇瑞、江淮等多家中国车企在巴西设立工厂,推动电动车本地化生产。
对此,圣保罗州工业联合会(FIESP)新能源顾问卡洛斯·阿尔梅达表示:“中国新规不会中断现有整车和电池产品的出口,但巴西希望引进的核心制造技术和本地化生产线项目,未来将受到更严审核。”
据悉,比亚迪计划于2025年在巴西巴伊亚州投产电动大巴电池包组装线。业内人士分析,若涉及核心材料涂布、极片制造等工艺,将必须获得中方额外许可。
中美博弈背景下的政策延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项政策出台,正值中美科技与产业竞争持续加剧之际。2024年,美国政府曾多次限制高端芯片和人工智能相关设备出口至中国,借以压制中方科技企业发展。
“这是一种对等性的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启明分析称,“中国当前在新能源与材料科技领域具备全球话语权,必须在开放合作与安全保护之间寻找平衡。”
全球布局下的“以管促稳”策略
目前,全球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驱、电控等依赖日益增强。中国的此轮出口限制被外界解读为“以管促稳”的战略延伸——通过出口许可机制掌控技术外流节奏,稳固全球供应链主动权。
对海外华人特别是从事新能源投资、跨境技术合作的专业人士而言,这项政策既是风险提醒,也是窗口机遇。若能与中国企业建立深度合规合作,依旧能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把握新一轮发展红利。
未来,随着“技术出海”环境愈加复杂,如何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深化中巴绿色合作,或将成为中资企业与巴西本地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破解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