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河最大纯电动散货船“葛洲坝”在湖北宜昌完成下水。作为面向长江航运场景打造的新一代船舶,这一里程碑被视为推动绿色运输、提升通航效率的实质性进展。项目团队强调,目标不仅是“造出一艘新船”,而是为更大规模的清洁运力探索可复制的路径。
这艘船体接近130米、可装载逾1.3万吨货物,采用成组电池供能,整体电量约24万千瓦时。通俗地说,相当于把多组“大型充电宝”装上船,集中为推进系统供电,运行过程不再依赖燃油主机,从源头降低噪声与尾气排放。
为了兼顾航程与运营效率,船上预留了“快换电”方案:靠港即可更换整组电池,减少等待时间,常规工况下续航可达约500公里。船舶还叠加了远程辅助驾驶与自动靠离泊功能,配合多链路通讯系统,日常操作更稳、更省心。
业内专家指出,这次下水的意义不止于单一产品,更在于把几项“卡脖子”的关键环节跑通:大容量船用电池的工程应用、分布式直流供能的系统整合,以及配套的监控与安全管理。随着经验沉淀,同类型船舶的设计与运维都有望更快成熟。
按照测算,单船每年可节省约617吨燃油、减少约2,052吨二氧化碳排放。在长江干线与支线高频物流需求的带动下,纯电动与智能化船舶有望逐步扩大比重,为沿江产业带提供更清洁、更安静也更可预测的运力选择。接下来,电池补能网络、船岸协同调度与标准体系的完善,将决定这一模式扩容的速度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