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亚讯——近日发布的一项社会调查引发海内外关注: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选择不再主动寻找工作,而是选择“暂时退出”就业市场。据《南华早报》引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数据,自2022年以来,16至24岁青年群体中,不再积极找工作的比例已上升至22%,为历史新高。
这一现象被部分观察人士归纳为“躺平”或“放弃式就业”,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观察的重要话题之一。虽然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青年失业率为14.2%,已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但外部研究认为该数据未能完整反映真实情况。
经济与心态因素交织
根据研究团队分析,青年就业意愿下降背后有多重原因:
- 教育扩张导致学历“贬值”: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高学历不再自动等同于高收入。
- 新兴行业结构调整: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近年经历调整,吸纳就业能力减弱。
- 社会价值观变化:部分年轻人不再将“高薪”或“高强度工作”视为唯一成功标准,更加重视生活质量与个人兴趣。
《南华早报》报道称,部分受访者表示,在“考研”、准备公务员考试或等待更好机会期间,选择暂不就业成为“主动性策略”。
中国政策导向:鼓励灵活就业
面对这种趋势,中国官方近期多次强调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鼓励“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例如平台经济、自主创业等。
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加大了就业指导服务力度,部分地方政府推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补贴和创业扶持政策。
社会学者分析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晓东(化名)在接受《巴中通讯社》采访时指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代际心态变化的表现。如今的年轻人更注重自我实现,对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岗位吸引力下降。”
李教授还强调,中国青年群体规模庞大,其就业结构调整对整体社会稳定与经济活力具有重要影响。
巴西视角:中国青年的变化对全球市场有何影响?
对于巴西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来说,中国青年的就业态度变化或许带来间接影响。随着中国国内市场消费结构调整,对跨境电商、教育、旅游等领域的需求也将出现新的趋势。
例如,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投入到短视频、自媒体、线上培训等领域,这些新业态也可能为巴西企业与中国市场的对接打开新渠道。
持续关注青年发展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中国青年就业状况仍然是观察该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官方预计,202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继续保持高位,如何匹配市场需求与青年期望,将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