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讯】中美经贸关系再次进入敏感期。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本周一(20日)再次发表强硬言论,称如果两国无法在下月前达成新的贸易协议,美国将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55%的关税。这一表态标志着双方贸易摩擦的又一次升级,也引发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
特朗普表示,他已接受中方邀请,计划于2026年初访问中国,以推动双方的直接接触与谈判。在此之前,中美代表团预计将于未来几周在韩国会面,进行新一轮磋商。特朗普在白宫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我认为我们会与中国达成很好的结果,中国并不希望发生冲突……我相信我们最终会达成一个非常强有力的贸易协议,让双方都感到满意。”
上周五(17日),特朗普曾表示,现行对中国产品征收的100%关税“不可持续”,但强调自己“被迫采取行动”,因为“中方在贸易上总是寻求不公平优势”。他还提到,美国已与包括巴西在内的其他国家展开新一轮谈判,希望建立“公平互利的新贸易框架”。
据美媒报道,中美两国在周六(18日)举行了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共同主持的视频会议,双方进行了“坦诚而建设性的”对话,并同意“尽快”恢复新一轮经贸谈判,以缓解近期的紧张局势。
“稀土”成为新焦点
除了关税威胁外,特朗普还将矛头指向了稀土资源。他在讲话中称,中国近期对稀土产品的出口实施新的管控措施,“令人震惊并充满敌意”,但表示相信“中方最终会重新回到谈判桌”。
近日,中国商务部发布新规,要求外国企业在出口含稀土成分的产品前需获得许可,并说明用途。稀土是制造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电磁设备及军工技术等高精尖产品的关键材料,中国在全球稀土的开采与提炼中占据近乎垄断地位。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近年来加紧在新能源、芯片及稀土等领域对华施压,而中国的出口管控被视为反制措施。北京方面强调,相关举措旨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供应链稳定,并符合国际贸易规则。
贸易紧张再度升级
特朗普政府近期多次批评中国“操控贸易与供应链”,并在上周宣布新增100%的惩罚性关税。他甚至威胁要“暂停与中国在食用油及其他贸易品类的交易”。作为回应,北京方面在5月暂停购买美国大豆,以反击美方的贸易政策。
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文称,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大豆“是经济上的敌对行为”,并警告将考虑进一步制裁,“包括中止油类相关贸易”。
对此,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美方近来的举措违反了平等互利原则,是导致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中方的稀土出口管控“完全合法、合理、合规”,旨在保障全球产业链的公平与稳定。
随着11月临近,市场普遍关注中美是否能在最后关头达成妥协。若未能达成协议,这场新一轮关税战不仅可能重塑全球供应链,也将对两国经济及国际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