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清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一处村庄突发山体滑坡,已造成4人不幸遇难,8人失联。此次事故由连日强降雨引发,泥石混合物在短时间内冲毁了部分房屋和道路,救援工作正在紧急展开。
据地方政府通报,事故发生在上午,受影响区域地势复杂,道路狭窄,给搜救带来极大困难。目前,当地应急、消防、医疗等多部门已联合组成搜救队伍,出动了生命探测仪、挖掘机、无人机等设备,争分夺秒地搜寻失踪人员。
此次山体滑坡再次凸显中国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所面临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北方本不常见的强降雨逐渐增多,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显著上升。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特别加强了对山区小村庄的预警系统建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仍有不少空白需要填补。
基层韧性与治理响应
在灾难发生后的“黄金72小时”,基层的响应能力至关重要。此次事件中,村干部与民兵在第一时间组织村民疏散,并协助救援力量进行搜寻,展现了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承德市政府已启动四级应急响应机制,对滑坡风险区展开拉网式排查,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面对日益频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中国近年来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从提升科技预警能力到推动全民灾害防护教育。无人机巡查、雷达感知、地质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正被逐步引入中小城镇与农村地区。此次河北滑坡事件,也为未来如何加快这些手段的部署提供了现实警示。
全球背景下的本土应对
自然灾害不仅是地理问题,更是治理与社会韧性的综合考验。在“全球南方”广泛面临气候冲击的当下,中国的灾害管理能力正逐渐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输出内容。从提供应急设备到经验交流,中国与巴西、印尼等国家在灾害应对方面已展开技术合作,推动形成应对极端天气的国际共识。
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这类新闻既令人揪心,也再次提醒我们关注祖国家乡的自然与社会变迁。无论身在何处,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公共安全的守护,始终是连接我们与祖国的一道无形纽带。
截至发稿时,救援工作仍在持续。愿失联者平安归来,也愿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成为各地加强基层防灾能力的又一个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