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探寻《重庆·1949》:在沉浸式演出中触摸历史温度!

走进重庆1949大剧院,感受文化与历史的交汇之旅

(图片来源:美浓)

巴中通讯社综合讯 7月21日,阿联酋中东绿洲传媒、菲律宾联合日报、德国开元网、法国欧洲时报、巴西巴中通讯社等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重庆1949大剧院,开启了一场兼具文化体验与历史探寻的采风之旅。

此次活动中,他们不仅聆听了《重庆·1949》的创作故事,亲身感受了独特的舞台魅力,更在沉浸式演出中,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图片来源:美浓)

抵达重庆1949大剧院后,媒体一行首先与《重庆·1949》的总出品人宋晓平先生展开交流。宋晓平先生围绕《重庆·1949》的创作理念、团队呈现及文化定位等进行了细致介绍。

Q1:《重庆·1949》能够获得成功,并且吸引众多观众(包括海外观众)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尊重历史、严谨创作,团队查阅大量资料,拒绝随意编造,以真实为基础构建故事,让内容具备可信度;
二是贴近生活且契合城市精神,作品深度挖掘重庆“英雄城市”的特质,将重庆人百折不挠的性格与共产党人的信仰相呼应,引发本地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是故事的普适性引发的情感共鸣,其传递的坚韧、奋进精神跨越文化界限,因此不仅在国内受欢迎,海外观众也能产生共鸣。

Q2:《重庆·1949》对重庆这座城市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作品为重庆带来了重要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它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重庆故事”的重要载体。
通过艺术化的呈现,让更多外地观众和外国观众深入了解重庆的历史与精神;同时,它有效提升了重庆的文化辨识度和城市影响力,助力重庆从“被认知”走向“被理解”,也有效地推动城市文化名片的国际化传播。

Q3:选择这段历史进行创作的契机是什么?为何偏偏是这段历史而非其他?
选择这段历史的契机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团队希望打造一场能代表重庆城市精神的文化演艺,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这段历史对重庆人而言意义重大,早已融入城市记忆。人们耳濡目染中积累了深厚情感,渴望将这段承载着城市灵魂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包括我个人就是沙坪坝本地人,因此在众多重庆故事中,最终选定了这段历史作为创作核心。

(图片来源:美浓)

在宋晓平先生的带领下,媒体代表们登上了重庆1949大剧院的核心舞台。站在这个可实现360°旋转、能切换多重场景的舞台中央,大家纷纷惊叹于其精妙的机械设计与空间创意。

随后,大家在舞台上合影留念,定格下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