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崛起为“健康守护者”

从导盲到手术与康复,人工智能驱动的医疗机器人正重塑人类健康管理方式

(照片:转载 / 新华社 / 李欣)

曾经主要象征工业力量与效率的机器人,如今正展示出全新的角色——人类健康的“守护者”。在正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医疗与健康场景中的智能机器人应用成为全场焦点。

在热闹的展区内,参观者闭着眼、手握与设备相连的白色手杖,由一只六足“机器狗”稳稳引导前行。这款由上海极智机器人公司研发的导盲机器人,全长1米、重20公斤,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三足着地,能够跨越台阶、避开障碍,并连续运行三小时。配备的激光雷达与人工智能传感器,可自主导航、识别红绿灯,并根据用户的步态和语音实时调整节奏。目前,它已在北京和上海的机场投入使用。

本届大会开幕式以“让机器人更智能,让具身智能体更智能”为主题,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席乔红指出,认知、决策与安全将是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

医疗领域正是这一趋势的先锋阵地。5月,北京石景山医院在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ROPA的辅助下,仅用30分钟完成一台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当日即可下床行走。开发商朗谷医疗科技创始人张一凌介绍,ROPA在术前会基于X光与CT构建3D骨骼模型并生成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则依托亚毫米级光学定位与高稳定性机械臂,精准执行预定操作。

主刀医生陈国强表示,智能手术机器人可减少重复性截骨任务,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失血量,“学习操作手术机器人,已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趋势”。目前,朗谷医疗的AI创新产品已覆盖中国30多个省区的千余家顶尖医院,累计服务患者超过10万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本土设备占比已达48.9%,较2020年提升近30个百分点。

在康复治疗方面,深圳德医智控将AI引入康复机器人,实现实时体态扫描、穴位识别与个性化治疗方案生成,其机械臂可模拟推、拿、捏等中医传统手法。北京智行康复则专注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通过仿生步态与自适应节奏调整,为运动功能受限患者提供康复训练。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许光华认为,尽管机器人在手术和康复中的应用已取得突破,但在全科诊疗与居家健康护理领域的潜力才刚刚显现,“未来它们将在家庭医生与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前景巨大”。

在“健康中国”的愿景下,从高精度手术室到社区康复中心,从导盲服务到居家护理,智能机器人正以创新的方式融入人类生活,重新定义现代医疗的可能性。

(照片:转载 / 新华社 / 谢涵)

留下一个答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你的名字